《論語》說(18):思無邪

作者:薛馳
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「思無邪」。乾隆《御筆詩經圖》〈關雎〉。(台北故宮博物院)
font print 人氣: 440
【字號】    
   標籤: tags: , , , , ,

 子曰:「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『思無邪』。」(《論語‧為政‧二》)

【注釋】

《詩》三百:《詩經》為通俗傳用的名稱,元以前學人的書皆稱《詩》。漢以來傳世的《詩經》三百零五篇,還有六篇笙詩有題無詞,「詩三百」概舉整數而言。

:猶「蓋」,涵蓋或概括的意思。一說,詩雖有三百篇,而大意不外乎使人思想入於正;一說,詩雖有三百篇,學得「思無邪」的道理,就可以說學得全詩最好的道理了。兩說可通。

思無邪:是《詩經‧魯頌‧駉》中的一句。依照《詩》序,該篇是頌魯僖公的詩。《鄭箋》釋「思無邪」說:「思遵伯禽之法,專心無復邪意也。」

【討論】

為政篇,首章以「為政以德」定基,次章則講「思無邪」。正義曰: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,故舉《詩》要當一句以言之。孔門立學,無論學什麼,都在人心上下功夫,歸於己心之德。為政這等大事上,尤要人走正道、大道、王道,厚德載物,坦坦蕩蕩。

「思無邪」主要有兩解。一種是,「心裡沒有邪念」或「思想主旨純正無邪」。另一種是「無不出於真情」。兩說皆通。

按《詩經‧魯頌‧駉》凡四章,每章略變幾個字。「思無邪」出自這章:「駉駉牡馬,在坰之野。薄言駉者,有駰有騢,有驔有魚,以車祛祛。思無邪,思馬斯徂。」大意:群馬高大又健壯,放牧廣闊原野上。說起那些雄健馬,紅色為駰灰白騢,黃背為驔白眼魚,駕著車兒氣勢昂。沿著大道不偏斜,馬兒徐徐向遠方。這裡,「思」為語氣辭。邪,音「徐」,即徐緩的意思。

不過,孔子用「思無邪」來統括整部詩經,就不是《詩經‧魯頌‧駉》中的原義了。

詩經三百首,內容廣泛,有美有刺,有正有變;孔子也說詩可以「興」、「觀」、「 群」、「怨」,怎麼用一句話統括《詩》?很難的。不過,從《尚書》開始,古人就講「詩言志,歌永言」,有人稱之為中國詩論的「開山綱領」。後,《毛詩序》進一步說,「詩者,志之所之也,在心為志,發言為詩」。 從創作者的角度看,我們可以說詩三百為真性流露,全是人間真情。所以,古人有「聽詩知國政,觀易見天心」這句話。詩經中的很多詩采自民間,從中可以知道百姓的喜怒哀樂,了解民情民意,為政得失。從這個角度講,《論語》本章「思無邪」是可理解為「思想誠心誠意,沒有一點虛假」,「無邪」就是代表從內到外直接出去,沒有轉彎,也不必繞圈子(傅佩榮語)。

但是,從《論語》編排來看,將「思無邪」理解為「心裡沒有邪念」也說得通。孔子曾說:「《關雎》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。」(《論語‧八佾》)這就是有名的「詩教」。《禮記·經解》說「入其國,其教可知也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,詩教也。……」孔子講中庸、中和、講溫柔敦厚,基礎在哪?在於心要「正」,不流於邪。對為政來說,止僻防邪而歸於正,尤為重要。從這個角度講,「思想主旨純正無邪」正是孔子對為政者的諄諄教誨。

《論語》文字簡約,既要儘可能弄清楚原字原義,又不可拘泥於字面,要通達理解,這樣「心誠求之,雖不中,亦不遠」也,避免《詩》之失愚,做到「溫柔敦厚而不愚」。

主要參考資料

《論語注疏》(十三經注疏標點本,李學勤主編,北京大學出版社)
《四書直解》(張居正,九州出版社)
《論語新解》(錢穆著,三聯書店)
《論語譯注》(楊伯峻著,中華書局)
《論語三百講》(傅佩榮著,北京聯合出版公司)
《論語譯注》(金良年撰,上海古籍出版社)
《論語本解(修訂版)》(孫欽善著,三聯書店)
《樊登講論語:學而》(樊登著,北京聯合出版公司)

看更多【《論語》說】系列文章。

責任編輯:林芳宇

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,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。
related article
  • 《論語》開篇講「學而時習之」,這個「之」指什麼呢?就包括本章所說的四者——「賢賢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」孔門教學是順著人性施教,不是教人禁慾,而是教人修心,比如教人:好色之念減輕一點、賢賢之心加重一點,使生命境界不斷提升。
  • 「不重則不威」。君子一定是自重的,否則就沒有尊嚴、威嚴。這裡的「重」,始自內心, 「正心誠意」,修為到了一定程度,「威」就表現出來了,如:「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」相反,如果一個人不自重,言行輕佻,勢必招來侮辱,所謂「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」也。
  • 與其它文明相比,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,是對家、祖先、孝道的高度推崇。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——曾子說:「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,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,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。」在親情中,人心有了依歸,人生有了溫暖,社會道德由此奠基,社會秩序由此擴展(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),所以說「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而天下平。」
  • 為什麼「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就能得之?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,有這五者德容之盛,感動於人,所以各國的君,自然敬之而不忽,信之而不疑。都把他國中的政事,可因可革的,來訪問於夫子,故夫子因而聞之耳。」也就是說,孔子之聞政,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。
  •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。《孝經》講,「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」。簡單的說,最基本的孝,是贍養父母,「朝夕色養」,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、修養品格,否則「身有傷,貽親憂。德有傷,貽親羞」。進一步,有條件、有機會的,子女做一番事業,為國為民效力,光宗耀祖。最高的,子女能立身行道,成聖成賢,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。
  • 本章「最孔門言禮之精義」。中國古代,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,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;但若片面強調差別,則易離心離德;而且,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──一種和諧、太平的狀態。儒家的禮治觀,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。換句話說,「別」是禮的手段,目的還在於「和」。有子講「禮之用,和為貴」,含義豐富,直指核心。
  • 張居正解說「信近於義,言可復也」:天下之事,必須謹之於初,而後可善其後。如與人以言語相約,本是要踐行其言,但其所言者,若不合於義理之宜,將來行不將去,則必至爽約失信矣!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,就要思量,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,而與義相近,則今日所言的,他日皆可見之於行,而自不至於失信矣。所以說言可復也。
  • 怎麼才叫做「好學」呢?本章講了三條。 首先,「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」。食求飽、居求安,人之本能。但是,很多情況下,食不飽、居不安,你將如何?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,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,就顧不得吃飽、顧不得安居了。如果一個人將吃飽、安居當作頭等大事,還能有鴻鵠之志嗎?
  • 孔子因材施教,引導子貢向前走——「貧而樂,富而好禮」。「貧而樂」,樂什麼?樂道。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——顏回,「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。既然顏回做到了,說明「貧而樂」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、虛無縹緲的,這是勉勵子貢。
  • 「我以前,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,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,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!」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(雄哥)回憶童年時光,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,「我們沒有東西吃,我就下海找吃的,捉魚、蝦啊、蟹啊那些⋯⋯」1950、60年代的塔門島,千帆競發,漁獲滿滿,「我們吃不起麵包的,是吃鮑魚、吃海膽長大!」原來那時候的塔門,麵包比鮑魚還矜貴,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。
評論